泉州府文庙里800多年前的碑石 讲述泉州庙学变迁

泉州府文庙《泉州教育史话》专题展示馆里,泉州前的泉州有一方碑刻记载宋代泉州庙学变迁,府文见证了南外宗正司司署正式移置泉州后,庙里庙学泉州庙学的多年地位随着皇室宗亲子弟的入驻而“水涨船高”,反映了泉州文庙及学宫成为宋元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过程中的碑石变迁作用和意义。
宋《泉州重建州学记》石碑拓片(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供图)
记载庙学变迁 文庙曾有200多方碑记
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负责人何振良介绍,所谓泉州州学,泉州前的泉州亦是府文指泉州府文庙庙学,即依孔庙而建学。庙里庙学自唐以后的多年封建社会,包括福建在内的碑石变迁各区域都有一定规模的官学,府有府学,讲述州有州学,泉州前的泉州县有县学。府文官学往往是庙里庙学与孔庙结合在一起的,各个地方设立孔庙的同时,大都在孔庙内或周边地区设置一定规模的教育机构,形成独特的庙学合一体制,泉州也不例外。
“泉州庙学由来已久,自宋朝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每一次的庙学变迁,都有立碑刻以记其事,流传下来了的历代石刻碑记多达200多方。”何振良说,然而随着岁月变迁,许多碑记原刻已毁佚,《泉州重建州学记》碑刻是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块碑石。
这方《泉州重建州学记》,原置于泉州州学(即今府文庙),新中国成立后一度移徙泉州大开元寺准提禅寺内,为泉州市文管会收藏保管。20世纪90年代,泉州博物馆(筹)布置古代教育史展览,复回归府文庙。
据测量,《泉州重建州学记》碑石为黑页岩质地,拱顶,其现状长180厘米、宽93厘米、厚12厘米。石碑下部破损,左侧有缺,碑面尚完好,碑刻文字绝大部分笔迹清晰。碑记篆额分3行书写,碑刻正文分28行,字体正书,端庄秀丽。
南外宗正司入泉 促进庙学的发展
何振良介绍,该碑约刻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戊年三月,碑文为张读撰、李邴书,赵奇题额。碑文作者张读,宋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历任泉州通判、兴化知军事,他擅长文辞,闽中碑碣很多出自他之手;碑文字书者李邴,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曾任兵部侍郎、后拜尚书右丞、资政殿大学士,绍兴十六年卒于泉州;题额者赵奇,史料没有过多记载,只知道其官职为“左朝请郎提举福建路茶事常平等事兼市舶”。
碑文讲述了泉州州学的修建始末。据记载,绍兴六年(1136年),新太守刘子羽出知泉州后,前往州学探视,看到学宫建筑摇摇欲坠,他当场放话:“学校不修,太守之责!”几经筹划实施,终于在旧址上按左学右庙建制,增高旧基二尺余,扩大规制,使学宇完备。
何振良认为,庙学体制是古代重要的教育体制,宋绍兴三年(1133年),南外宗正司司署正式移置泉州,从此,南外宗正司成为管辖泉州、漳州赵宋宗室的衙门。“南外宗正司的迁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庙学的发展,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入庙学学习成为时尚,成为入衙做官的阶梯,南外宗正司的‘宗学’不可能不考虑这种情况,由此泉州庙学的地位也随着皇室宗亲子弟的入驻而水涨船高,这不仅维护了南宋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同时对于泉州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泉州晚报记者 张素萍 通讯员 何振良)
相关文章
- 据菲律宾火山地震研究所称,当地时间10月11日18时27分左右,菲律宾南部东达沃省以东海域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总台记者 黄铮铮)2025-10-12
- 海峡网4月17日讯 泉州网记者 王金植 通讯员 林滢)日前,鲤城区行政执法局出台《鲤城区城市管理协管人员管理规定》,协管人员出现12种情形可视情节作为解聘依据。协管人员队伍作为执法辅助力量,长期以来存2025-10-12
- 泉州网5月10日讯 记者 黄墩良 通讯员 张亮)消费者买保险,是希望遇到重大变故时,能将风险降到最低。然而,市民肖女士为丈夫王先生买的一份保险,在丈夫去世后,保险公司却拒赔,理由是其并未持续使用呼吸机2025-10-12
- 泉州网5月10日讯 记者 傅恒 王盼琛 文/图)天上突然下起了“钱雨”,一地的百元大钞引来众人争着捡钱。从前日下午开始,两段小视频在网上疯传。昨日经记者核实,这一幕发生在安溪县2025-10-12
- 海峡网7月25日讯泉州网记者吴水保 通讯员蔡长江)昨日,晋江交警部门介绍,晋江启动交警医院联勤联动救护援助协作机制,建立“事故救护绿色通道”,做到122、120同时接警、出警,2025-10-12
- 人们在山线绿道上骑行 陈起拓 摄)海峡网5月23日讯 泉州晚报记者 陈淑华)近段时间,傍晚天气凉爽,许多市民喜欢漫步在中心市区山线绿道精品示范段上,感受城市姿态、生态之美。昨日,记者从市市政工程管理处2025-10-12
最新评论